今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两位老院士获得。他们是94岁高龄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黄旭华,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当被问到800万奖金如何花这个“俗”问题,黄旭华说:“800万我现在还没概念,我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个钱我不要,给了会变成我的负担,处理不好会惹祸。我会和单位好好商量一下,至少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给我们单位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具体现在还没计划,不能夸海口。” 看完视频,网友纷纷为“90后”黄旭华点赞: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9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阅资料(2017年1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
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
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0多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此后,兄弟俩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难得的公费读书名额。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1952年,曾庆存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被分配学气象专业。20世纪50年代,即将毕业的曾庆存到中央气象台实习,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守候在天气图旁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布天气预报。但由于缺少精确计算,做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断,凭经验做预报,心里没把握。
“那时我就下决心要研究客观定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被选拔派遣至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沿用至今。曾庆存毕业回国后,集中精力研究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与地球流体力学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中有开创性、系统性贡献,并对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式的研制与计算地球流体力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赵思雄的眼中,曾庆存有着安贫乐道的精神:“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对于吃喝穿戴这些,他从不去关注的。”
“做起科研来,他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就像钉钉子一样,专心钻研到底”。
“对于科学研究,他着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说,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地球系统模式是当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问题研究的制高点。曾庆存是建立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的主要倡导者、领导者,并参与具体设计和研制。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五项和杰出成就奖一项,2014年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2016年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授予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IMO Prize)。
资料图片:曾庆存手书 (图片来源:中科院大气物理所)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